新闻资讯

NEWS

农村强大了国家才更好 ——访全国政协委员、武夷星茶业有限公司董事长何一心(转)

2013/03/12

 

 

    建议对农业企业引进普通专业人才制定针对性的、具有较强吸引性的常态化激励政策,比如加快户籍制度改革,促进外来人才在农业企业附近的中小城市落户;出台外来人才子女就学、社会保障等支持政策,出台对农业企业的大学生和相关人才的个人所得税予以减免,等等。营造一种“建设哪里就是哪里的主人”的氛围,帮助农业企业更好地招贤纳才。

  这是一个充满希望的春天。在中国经济转型的关键时期,中共十八大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设定居民人均收入倍增的新量化目标。

  有目标,当然也有手段和路径。十八大报告提出,将“创新驱动”作为新经济发展方式的新动力,提出了指导经济体制改革的“三个平等”的不同市场主体公平竞争的理论,以及推动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四化同步”的新观点,为中国经济转型与发展指明了前进方向。

  这些目标、任务和实现路径,也成为今年全国两会的热门词汇。

  在来自农业界的全国政协委员何一心看来,要实现十八大确定的收入倍增目标,关键在农村,重点是农民,核心在农业。

  “三农”问题一直是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连续十年中央一号文件都以“三农”为目标,以及十年来农业的快速发展,都是很好的证明。

  何一心认为,要解决“三农”问题,我们的农业仍有巨大的潜力可挖,阻碍农业现代化的客观因素仍然还有很多,需要大力推动进一步改革,以解放农业生产力。

  “我国改革开放,首先从农村改革开始。在改革开放进入另一个关键节点时,到了统筹解决农业现代化一揽子问题的时候了。”何一心说。

  ■■观点

  搞好农业现代化

  加速推动城镇化

  何一心认为,农业现代化、城镇化、工业化并不是平行的并列关系,两者是一个相互促进的互动关系。“一直以来,我们靠农村转移出来的大量劳动力为工业现代化提供支撑,也就是经济学者常说的人口红利。这个趋势之所以能延续这么多年,就是因为农业生产率提高,土地上不需要那么多人了。”何一心说。

  成功有时也是一种障碍。何一心发现,农村对工业发展的支持,有时对城镇化的发展也会产生一定的负面作用。

  其中,最明显的现象是就地城镇化发育不足。

  何一心分析,城镇化有两条路,一是农业人口向大中城市聚集,为工业和城镇提供劳动力资源的同时,自己也形成新市民;二是农业人口在家门口实现农业工人化,在农业或其他工业形成一定规模后,推动城镇自然形成。

  前者形成的大都市圈,许多负面影响正在逐渐显现;后者则由于规模小、分散,并没有引起社会太多重视。但他认为,后者正是我国作为一个农业大国、作为一个发展不均衡的发展中国家最应该倡导的方向。

  他这个观点,与许多学者的观点不谋而合。

  此前,曾有知名学者指出,我国的春运潮、大城市病,甚至食品安全问题,都与过度依赖大都市、大城市的城镇化路径有关。

  不过,学界也有一个共识:要想加速推动就地城镇化,农业现代化水平必须提高,这是基本前提。只有农业现代化了,才能为就地城镇化提供完整的产业链,提供大量就业岗位,加快城镇化进程。

  对此,何一心很有信心。

  多年来,何一心通过投资,已经走出了一条带动一地农民致富、推动茶产业初步实现现代化的道路。他在武夷山市创办的武夷星茶业有限公司,率先在当地提出“公司+基地(合作社)+农户”的经营方式,成为推动当地农业现代化的有力推手。

  其中,何一心认为,在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提高农民市场化意识方面,最值得一提的亮点是成立有机茶叶合作社。

  这个合作社是在农村家庭承包经营基础上,有机茶叶生产经营者或者有机茶叶生产经营服务的提供者、利用者,自愿联合、民主管理的互助性经济组织。

  有分析指出,这个为解决个体生产与全球市场的农业经济基本矛盾而自发形成的联合模式,是农村茶叶经营制度一次重大的革命。因此,国家还特别为专业合作社立了法。

  何一心介绍说,为不断做大做强武夷山茶产业,发挥各方的品牌效应,实现互利共赢,2007年10月,武夷星茶业有限公司、武夷山星村镇黄村村茶叶协会、福建农林大学茶业研究所共同组建了武夷山市星愿有机茶叶农民专业合作社。

  2007年11月17日,合作社在首届海峡两岸茶业博览会上正式签约,投资7000万元人民币在武夷山星村镇区等范围内发展有机茶园面积为1万亩。其中,一期投资500万元,主要用于发展黄村村无公害茶叶和有机茶,并以黄村村为中心,辐射带动周边茶园的发展。

  茶叶质量不过关,一直受消费者诟病。这个专业合作社,正是为此而来。

  据了解,武夷山市星愿有机茶叶农民专业合作社运作以来,制定了有机茶叶合作社章程,建立有机茶叶合作社活动中心,聘请福建农林大学孙威江教授、孙云副教授等茶叶专家对社员开展有机茶叶相关知识的培训,签订有机茶园管理合作协议,对社员的有机茶园所需肥料和农药进行统一管理,为武夷山有机茶产业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何一心说,合作社拥有茶园面积10000多亩,辐射周边农户茶园面积13200亩,通过“公司+基地+农户”的模式,与农户建立利益联结机制,使得16000多户农户持续稳定增收致富,增加农户收入达3亿多元。

  “兜里有钱了,又不用出去打工那么辛苦。谁不愿意?”何一心摊开双手,笑着说,我国自古以来就讲究故土难迁,乡土文化是中国文化的根系所在。如果能在解决经济问题的基础上,还能为我国文化传承做点事,你说这个产业值不值得做,应不应该继续做!

 



 

 

 

        ■■实践

  农业也要高科技

  科学发展可持续

  一百年前,著名的经济学家熊彼特在他的经典著作《经济发展理论》中指出,创新并不仅仅是某项单纯的技术或工艺发明,而是一种不停运转的机制;创新理论的内核,是生产技术革新和生产方法变革的统一。

  经过五年多的努力,武夷山市星愿有机茶叶农民专业合作社取得的成绩,就证明这项机制创新的强大生命力。

  这个机制的核心,在于降低了农户茶叶生产成本。这也是调动农户生产积极性的关键。

  何一心说,有机茶合作社成立后,由武夷星茶业有限公司帮忙统一购买生物农药(如苦参碱)和有机肥料,使社员享受比市场价更低购买有机农药和化肥的实惠,让农户统一使用,既减少了农药使用次数,又降低了农药和化肥的购进成本。

  在此基础上,因为农药和有机肥统一使用,有效避免了农户滥用化学农药和化学肥料,降低了茶叶中的农药残留,保证了茶叶的卫生质量。这也成为解决我国茶叶生产痼疾的一个有力武器。

  由于有扎实的质量基础,现在的武夷星公司的产品,陆续获得了福建省著名商标、福建省名牌产品、中国名牌农产品、中国驰名商标的荣誉称号,公司也逐步晋升为全国茶行业百强、农业产业化国家重点龙头企业的行列。

  当然,一个创新机制的运作,需要一个链条。

  何一心说,在过去的一年里,合作社实行企业化运作,进行封闭式生产、工厂化作业、集约化经营,做到统一耕作、统一管理、统一销售、统一结算,并要求武夷星茶业有限公司这个龙头企业向合作社派“驻场员”,指导整个生产过程,监督每个生产流程,确保茶叶品质,使茶叶的质量得到明显的提高。

  这个机制之所以能引起当地各方重视,还在于它有力地促进了社会和谐,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创造了条件。

  何一心说,有机茶合作社为社员的交流、融合提供了一个广阔的平台,不断在制茶技术上互相切磋,还在全社大事乃至全村为民办实事上共同探讨,密切了关系,增进了友谊,提高了合作社、村委在村民、社员中的影响力。同时,合作社为村里带来了丰厚的利润,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创造了条件。

  有营销专家指出,农业现代化过程中,农户是种养主体,企业则是深加工、品牌塑造、市场营销主体,两者是否能有机结合,决定了我国农业现代化的速度和质量。

  对此,有20多年企业管理经验的何一心并不愿意多谈。他认为,企业做得再好,也是本分,核心是四头认可:消费者认可,不然就会亏了血本;茶农认可,不然就没了好原料;党委、政府认可,不然就没了好的发展环境;最后是股东认可,不然这生意就没法往下做了。

  其实,为了这四个认可,何一心从一开始就下足了功夫。

  他还记得刚来武夷山投资时遇到的一件事。那时当地收茶都用“白条”而不是现金,这让何一心感到很奇怪:生意还有这么做的?他感到这不符合现代商业规则,也没顾别人的建议,当时就给公司订了一个规矩,公司经过确认收购的茶样,在7天之内就必须全部付现金给茶农。有一次,一位茶农带了一帮人过来,就想看看何一心到底是不是真的兑现承诺。何一心看那个茶农总是顾左右而言他,想说什么又不好意思说的样子,现场拿出公司的购货卡,让茶农自己刷。

  “他们很朴实,以前也没见过这样的。实际上,这只是正常的商业规则。”何一心回忆说,自己不经意间的一个举动,一个举措,不仅打破了当地茶行业传统收购模式,也为公司奠定了信誉基础。

  何一心也清楚,再好的信誉,也需要规范的公司治理和技术体系支撑。

  他们因此筹建了标准化检测中心,完全满足企业自检的同时,也为合作社茶农提供从种植到加工过程中的农残监控。同时,武夷星投巨资引进国内同行业领先的现代化加工设备,建设了武夷岩茶乃至福建茶行业第一条自动化乌龙茶精制生产线,改善了传统的加工模式。

■■建言

  要素向农村倾斜

  撬动农业飞跃

  做农业13年,连续10年遇到中央一号文件,何一心很有感触,特别是今年一号文件提出的“创新农业生产经营体制是推进现代农业建设的核心和基础”。

  不过,作为一名全国政协委员,他在长期实践的基础上,也有许多话想说,许多建议要提。

  首先,是人才难得。

  “我们公司给的工资,最高的30万都不止。但还是找不到合适的。”何一心说,为什么?因为农村的生活很枯燥、信息也很滞后,农村没有城市那么好的基础设施。那些大学刚毕业的学生感觉生活质量不高,都不愿意来。

  其次,涉农企业的硬件问题,比如生产基地厂房产权不好解决。

  任何农业的发展离不开生产基地,而基地必须有规范的加工厂房,才能保证产品的品质和卫生质量,应该重视配套厂房的建设。何一心说,我国许多茶业企业的基地仅有林权证或是租赁,没有相关的土地使用权及规划建设许可,以至于企业在基地建设的厂房无法取得相应的产权,难以有效盘活资产,影响了基地建设和产品质量的提升。

  何一心并非说说而已,他的心中,也想好了一些可行的建议。

  对于人才,何一心认为应该从多方位着手。

  从财政角度看,国家应该把支持“三农”的力量,一部分拿出来用于支持大学生在农村创业或就业,比如给这些在农业企业或农村就业的大学生,前几年每个月发几百块钱的补贴,让他们的收入并不比在城市一同起步的同学少。他们买车或买房,是否给些优惠政策,等等。

  从校企合作角度看,学校应该多鼓励农大的学生投身农业创业、实践,企业也愿意接收他们来实习。学生如果扎下心来实习,也容易直接过渡。如果没有这个过渡期,只在实习时接触几天,看到的只是农村的苦,产生了畏惧心理,他们毕业后很难来农村发展。因为农业发展速度比较快,只要他们过了这个过渡期,相当一部分大学生一定会喜欢在农村发展。

  从政策角度,何一心认为,应该加快政策制度创新,解决外来人才到农业企业就业的后顾之忧,以吸引各类各级专业人才走进和扎根企业,参与农业经济的发展潮流,解决企业普遍存在的“人才缺乏”难题。

  “农业企业要想做大做强,人才是关键。近年来,大多数农业企业不论是引进人才还是留住人才,都因企业外部大环境的相对落后以及对引进外来人才的保障不够充分,造成不同程度的人才引进难。”

  何一心说,建议对农业企业引进普通专业人才制定针对性的、具有较强吸引性的常态化激励政策,比如加快户籍制度改革,促进外来人才在农业企业附近的中小城市落户;出台外来人才子女就学、社会保障等支持政策,出台对农业企业的大学生和相关人才的个人所得税予以减免,等等。营造一种“建设哪里就是哪里的主人”的氛围,帮助农业企业更好地招贤纳才。

  他认为,土地厂房等企业生产要素供给方面,应和涉农企业的金融支持统筹考虑,一并解决。

  据了解,产品品质稳定的企业,每年必须拥有固定的库存原料以满足产品生产的需求,但目前还没有相关金融部门对企业存货进行评估及抵押,无法形成资金的供应链循环。如果固定资产也没有多少是自己的,贷款的难度可想而知。

  因此,何一心建议,应该研究出台相关政策,解决农业生产基地厂房产权问题,确保企业的生产投入稳定常效;相关部门应出台更加符合农业生产特点的抵押担保方式,健全农业信用担保体系的评估方法,使之切实适应现在的农业生产形势。

  何一心针对两会中热议的食品安全问题,也提出自己的建议。

  他认为,在餐桌和田间,有一个过渡阶段,那就是涉农企业的生产和检测。如果能进一步鼓励和扶持农业龙头企业建立配套实验室、检测室,就能更好地确保从田间到餐桌的食品安全问题。

  何一心说,我们应该从基地种植的源头开始,从生产的每一个环节着手,进行相应的食品安全检测和监督,引导整体产业链健康发展。最可行,效果也最好的办法就是进一步扶持农业龙头企业建立配套的检测体系。

  何一心在接受本报专访时最后又特别强调,我们现在都已经意识到了,如果没有农村、农业和农民的全面发展,中国的城镇化只能是又一轮房地产化。“农村强大了,国家才更好!农村的发展,也有助于解决当下诸多的社会问题,为国家的强大复兴奠定基础。”(来源:人民政协网)